介绍几个数码相机的使用技巧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30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介绍几个数码相机的使用技巧的相关教程:在拍完照片后,有些朋友会将数码相机随处乱放,等再使用时却发现DC罢工了。尽管如今的数码相机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但在日常使用、保存时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让DC更长久的为我们服务。下面就让我

在拍完照片后,有些朋友会将数码相机随处乱放,等再使用时却发现DC罢工了。尽管如今的数码相机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但在日常使用、保存时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让DC更长久的为我们服务。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数码相机应该如何使用、保存吧。

与传统照相一样,数码照相机也存在防水、防尘、防震等问题,对于日常的保养知识一定要加以了解,并对照相机的保养和养护等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三文综知识点大全

  一模考试之后的中考语文复习

不管你是否准备充分,2023年的一模就这样步履匆匆地来了又去了。一模过去了,中考还会远吗?面对一模成绩,特别是语文,难免会有些同学焦虑不安,并波及家长。但是焦虑不安于事无补,于己有害,所以一模之后的中考复习,最先要准备的是良好的心态,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
  接下来是要认真分析一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阶段高效复习(节选选自高效学习丛书)。

第一、古诗文记忆和默写要熟练与准确

中考试卷默写部分一般来说是既有给上句默下句,也有给下句默上句。这就要求考生要对古诗文背诵篇目熟练记忆,特别是给下句默写上句,属于逆向背诵,如果不熟练,往往出现卡壳现象。
  默写六道小题中,有两小题出自古文,所以不管篇幅长短,凡是要默写的内容都必须准确记忆,特别要注意关键字、易混字。比如浦东一模试卷中的两个默写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和“泉香而酒洌”中,“零”和“洌”的错误率就比较高。究其原因应当是对这两个字的意思还不完全理解,前者是“花草树木凋落”,有“凋零”之意;后者是“清澈”,引申义是指酒的“清醇”,所以不能写成“冽”(寒冷之意)。

复习建议:一、理解每一个诗句的含义。二、熟练背诵,反复多次。三、默写并做好订正。四、整理默写中常出错的字句,重点记忆。

第二、古诗理解要细致

如浦东去年一模试卷考查篇目是元曲《四块玉别情》,第八小题要求选出理解恰当的一项。这道题错误率很高,大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选项,而A选项的表述是: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出错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没有仔细阅读,将“分别之时”看成了“分别之后”;二是没有细致理解“自送别”中“自”是自从之意,此句意思应当是“送别之后,”因此选项中“分别之时”是不恰当的。古诗理解中的选择题,内容涉及整首诗歌,若是干扰项区分度不大,那么没有细致的分析和甄别,做对题目并不容易。

复习建议:一、逐句理解诗句含义。二、了解写作背景。三、理解主旨和情感(作品中人物情感和作者情感)。

第三、课内文言文要扎实

课内文言文一般考查三道小题,有文学常识、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其中文学常识必须准确记忆,要求同默写,记住还得写得出,写得对。
  句子翻译时关键字要落实,而关键字不一定都是一百五十个实词和六个虚词的范围,比如这次浦东一模课内句子翻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要求落实的关键字是“尝”、“或”、“为”。内容理解涉及整篇文章内容及主旨和情感。所以若想有理想成绩,就必须扎扎实实复习。

复习建议:一、将文学常识集中复习,强化记忆。二、句子翻译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关注重点句子。三、逐段落实内容理解,抓住关键句理解主旨和情感。

第四、课外文言文需迁移和活用

课外文言文考查四道小题: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主旨把握。
  加点词解释从浦东一模试卷批改情况来看,不是非常理想。其中“得”在一百五十个要考查的实词范围内,但是一些考生一是因为没有记住这个词语的几个义项,二是判断不出选句中应该是哪个义项,结果造成失分。“恃”这个词语出得好,虽然不在考查实词范围内,但是这个词语一是课内学过(“子何恃而往”《为学》),二是现代汉语中常见(如:有恃无恐),所以学生如果善于学习和积累,问题不大。
  而语文学习的关键也在于积累。所以课内所学能否活用,能否向课外迁移应该是下一阶段复习要关注的问题。其他题目的考查也需有这种能力。

复习建议: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语段,不必太多,但要举一反三。

第五、现代文阅读要把握中心和恰当表述

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内容丰富,失分情况也比较复杂,常见问题一是看不懂文章,解不透作者写作意图,二是审不清题目要求,不知如何入手答题,三是心知肚明,可语言表达不恰当、不到位。
  一般来讲,现代文阅读题目大都需要围绕中心从整体上把握,特别是题干中有“纵观全文”或“联系全文看”这样的字眼时,一定要有整体观和中心观,否则就会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答题的偏颇。解决以上问题还得从做题入手,当然也不必跳进题海,因为题海浩瀚,而你时间有限。

复习建议:一、有选择地练习,选题标准参看中考考试手册要求。二、针对自己答题的薄弱点,进行专题训练,重点突破。三、挤点时间课外博览,拓展阅读面,爸爸妈妈天地中还是有很好的素材的。

第六、写作需贴近自己生活,眼界要开阔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 自然因素

地形: 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 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 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 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 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
   人文因素

市场: 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 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 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 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
   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 自然因素

原料: 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 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 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 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
   经济因素

市场: 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 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 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 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 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 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 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
   环境因素

风向: 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 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 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 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
   自然因素

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 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 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 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 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 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 ① 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 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 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 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
   经济因素

⑴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 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
   社会因素

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 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 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
   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 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 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 与地质、地貌(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 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
   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 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 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 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 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 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 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 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 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区域地理原因因素分析总结

气候

1。 气候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因素(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风的性质)下垫面因素(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等);人类活动因素。

2。 描述等温线走向: 与海岸线平行;与某山脉平行;与等高线平行;与纬线平行;或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南-西北;西北-东南走向等。

3。 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等)

4。
   某地区某季节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高低(总体);极值的位置;该区域各地的气温差距

5。 分析降水的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因素(海陆分布或距离海洋远近或海岸线情况、地形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洋流)

6。 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 水汽(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和过饱和);降温(气流上升—对流、气旋、锋面、地形抬升);凝结核

7。
   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 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8。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动力或大气环流(气旋和反气旋、锋面、对流);沙源(地表状况)

沙源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思考

9。 太阳辐射强弱(太阳能): 纬度;地势;天气和气候

河流

1。
   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河流落差大(解释为什么)水量大(解释为什么)

2。 渔业资源丰富(渔场)的原因

光照、热量;营养物质来源(陆地河流、上升洋流、寒暖流交汇、温带海水冬季上翻)

3。 盐度的影响因素: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较;淡水汇入情况;海域特点;洋流;结(融)冰情况

4。
   河流航运价值(能力)大小的分析:

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流速(地形);冰期;含沙量

5。 河流航运量大小分析:

航运价值(能力);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6。 河流流量大的原因:

流域内降水量(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水系特点;流域面积;

7。
   描述河流走向: 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北-东南;描述河流流向(从高向低流)

8。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及出现的时间;水能大小;冰期及长短;含沙量多少;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黄河下游地上河);凌汛(不普遍)

9。 描述水系特征: 河网密度;河流长短;支流多少及分布状态;流域大小;落差大小;流速大小;流向等

10。
   某地地下水是否丰富;有无含水的地质构造和含水层;是否有地下水补给的条件(植被状况、坡度大小、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间)

11。 描述海水特征: 海水温度和盐度

12。 河流凌汛发生的时空条件: 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结冰和融冰时期。

产生的危害—冰坝抬高水位,浮冰冲击河岸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13。 内陆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工农业引用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河水灌溉),汇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

灾害

1。 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山区)坡度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气候(降水);植被状态。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按材料来)

2。 洪涝灾害的原因:(从收支方面思考)

自然原因:降水(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丰沛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点;区域内的地形状况等。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抗灾能力弱

3。
   干旱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少及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经济(农业、工业等)发达程度;污染;浪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干旱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

如①跨流域调水; ②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4。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5。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状况;地表植被;土质特点。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6。 土壤次生盐碱化

分布: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7。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产生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导致问题:地面沉陷,建筑物塌陷,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8 .沼泽地成因:地表水收入大于支出

气候因素(降水或地表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形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高纬冻土(如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我国东北平原)和高原冻土(如青藏高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例如:江苏浙江多湿地的自然原因: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浙江的湿地公园少于江苏的原因: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水利工程建设利弊

利:防洪 发电 灌溉 航运 养殖 旅游 生态等综合效益

弊:移民 淹没土地 生态危机 文物破坏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

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有资源调配都有这意义)

考虑对输出地 (资源开发 基地设施建设 相关产业发展 就业 环保)

沿线 输入地(缓解资源或能源紧张,基础设施 就业 相关产业发展 环保)

铁路建设意义

经济意义(农业资源开发 工业商业旅游业 区际经济联系等)

政治意义(解决贫困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外向型经济 国防)

生态意义(人口对生态压力 能源调运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对植被破坏)

限制性因素:自然 海陆位置 地形地貌地质 水文状况(河流 沼泽 洪水 滩涂 干旱 冻土)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

①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②神权色彩。

3、西周:

①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范围: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宗法制

1、定义: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3、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4、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

三代特点: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中央置中朝(内朝):汉承秦制,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②设刺史: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③推恩令: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3)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鉴于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2)宋太祖的集权措施: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①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②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④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

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3)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

(1)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1)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明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
  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确立内阁制: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掌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中央集权。

2、清朝

(1)清初中央机构:仿照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原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职权、特点: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与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③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④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⑤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②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③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开展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

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

3、发动国:英法联军。

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

4、影响: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根本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

2、直接原因: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2、主要经过:

(1)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

4、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5、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三文,知识点,大全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youxi/64352f28ac15cf80b5057e9b.html

相关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