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弦子腔文化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弦子腔文化的相关教程:陕西弦子腔流传于山西民间的国家文化遗产,弦子腔是陕西人民通过皮影戏将它改造完善,再加上长时间的磨砺才创造出来。陕西弦子腔和中国的戏剧一样,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历史。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本
陕西弦子腔流传于山西民间的国家文化遗产,弦子腔是陕西人民通过皮影戏将它改造完善,再加上长时间的磨砺才创造出来。陕西弦子腔和中国的戏剧一样,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历史。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本期的陕西文化带你走进山西弦子腔的文化,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还有号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为基础,依不同板式而变化,
表现戏剧冲突。板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后,一头一尾往往是散板起,散板收。唱腔音域C-A2,仅在喊腔号子中出现有C3,一般用假嗓子唱出。其它板式基本未见“4”、“7”两音。弦子腔音乐属于五声宫调式,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1、3、5、6”是稳定的骨干音,八度大跳跃、连续切分音及复调性是其音乐的特色。传统弦子腔表演,用真腔大嗓演唱,无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结合,俗称“老配少”,并夹杂念白。
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每种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头曲、唱腔、过门、转板和落板构成,一般唱腔的倒数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称“丢腔”,“丢腔”之后,有帮腔喊唱,即“呐号子”,“呐号子”分“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种。号子喊起来,声音嘹亮悦耳,烘托性强,具有突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显示出浓郁的乡野风情。
传统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玩子班”坐唱式则不加表演;现代弦子腔保留其调式特点,丰富了伴奏音乐,使弦子戏更加完美。丰富的调式使弦子腔宜于表现各种题材的大小剧目,仅传统剧目就有八百多个,非一般小戏剧种所能及。
平利弦子腔,又名弦子戏,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乐属板腔体。自清嘉庆年间产生以来,以平利县为中心,活动在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区,保存剧目八百多个。
弦子腔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嘉庆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阶段,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平利女娲山下水田河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戏的基础上,首创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鸣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弦)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剧种精华,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在演唱落板时加上后台一齐吆调伴唱的喊腔,传名“弦子腔”。
李敬模的创造,给弦子腔带来了生机;咸丰初至民国末期是弦子腔的发展阶段,清同治、光绪年间,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门师李均志,打破了“艺不外传”的家规,收授异姓弟子,并注重与其他班社交流艺技,使弦子腔由家传走向开放,至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平利县弦子腔皮影班社发展到14个,演职人员达百余,平利各乡及毗邻的安康、旬阳、岚皋、镇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为弦子腔活跃的区域。
在众多班社之中,以李家班、王家班、樊家班、汪家班影响最大;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956年11月,县政府组织民间艺人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胡瑞红等参加省皮影木偶戏大赛,演出弦子腔皮影戏《沽酒》获一等奖;1957年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聘请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等民间艺人,口述剧目及弦子腔戏曲资料,保存弦子腔古典剧目80多个。
1960年3月,平利剧团将弦子腔传统戏剧《沽酒》改编为《三石二两七》作为“新搬上舞台剧种”参加全省会演,获得一等奖;1958至1964年,平利县剧团聘请李建德、樊礼三、柯洲庭等为师,带徒传艺,把弦子腔戏曲艺术改造加工搬上舞台,先后排演了《松岭钟声》、《飞山堰》、《九连珠》、《拾玉镯》、《两相喜》、《追箱》、《摘匾》等数十个大、小戏,省电台多次为弦子腔戏曲和民间艺人录音并公开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现代戏《审女婿》,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铜奖,是弦子腔传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国际经验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wenhua/6438cffd121bc677c50100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