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赢一时,孩子必输一世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42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父母要赢一时,孩子必输一世的相关教程: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那个点是什么?是遗失的智慧!什么叫遗失的智慧?就是我们都在针对错,忘记了我们所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惩罚不起作用,一定是惩罚不够狠!孩子做错事了,家长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惩罚,是让孩子为

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那个点是什么?是遗失的智慧!什么叫遗失的智慧?就是我们都在针对错,忘记了我们所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一惩罚不起作用,一定是惩罚不够狠!

孩子做错事了,家长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付出代价越大,下次就不敢再犯了。

1狠狠惩罚=改正错误?

把这个心理状态整理一下,是这样的:又做错事?这让我很丢脸!我得狠狠收拾你一顿,把我丢了的脸找补回来!收拾的越惨,你下次就越不敢给父母丢脸!

于是,他喜爱的玩具被没收了,他心爱的零食被没收了,他正入迷的动画片被禁止了。

孩子的心理反应是:就知道摆家长架子,就知道欺负小孩子!

咱们把父母的心里活动逻辑顺序理一下,是这样的:起点是孩子犯了错,犯了错就得惩罚;惩罚是为了孩子改错,改错是为了孩子有出息;为了让孩子有出息,就得狠狠惩罚!所以,终点落在了“惩罚”上。可是,惩罚是什么?惩罚就等于让孩子不爽,让孩子不爽就等于让孩子改错吗?

我们重新理一遍,“孩子犯了错”是起点,“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少犯错误”是终点。这个起点和终点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错在哪儿了?为什么犯错?正确的是什么?正确的怎么做?已经错了的后果严重否?严重的话怎么解决?不严重的话怎么解决?谁来解决?怎么解决?从这件事上吸取的教训是什么?从这件事上学会了什么?孩子弄明白了“为什么怎么办”,学会了“正确的原来是这样的应该这么做!”所以,终点回到了正道:孩子按正确的做了,即孩子改正了错误。

2惩罚升级=改正错误?

正确的是什么?正确的怎么做……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建设性的解答。所以,满脑子问号满眼睛懵懂的孩子根本就认识不到错误,没认识到错在哪里不知道正确的如何做,下次接着犯同样错误的机率有多高呢?80%以上啊!这完全是人之常情。可是,家长不这样想,孩子下次犯了同类错误之后,家长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你还来劲了是吧?你故意的吧?就不信你屡教不改!哼,看来上次罚的还不够狠!于是,惩罚再次升级!于是,惩罚又成了终点!这个终点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让你的心里感觉更糟,我让你更难受,我让你更痛苦!

于是,孩子被迫蹲墙角了被迫面壁思过了被迫关进小黑屋了,或者,禁止出门自由活动了禁止参加约好的小伙伴生日会了……总之,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就不知道花儿是为什么这样红!

孩子呢?为了保住心爱的玩具零食和动画片,为了能够出门自由活动能够去小伙伴的生日宴,他投降了,他认输了。他投降和认输,不是因为知道错了不是因为知道正确的是什么,而是为了避免惹怒父母,被迫再承受类似的惩罚和痛苦。

于是,他被迫学会了察言观色。

于是,父母的脸色,就成了他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父母不高兴就是错的,父母高兴就是对的。而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中的对与错,在孩子那里,是完全可以被无视和忽略不计的。至于同样的错误会不会再犯?呵呵,你懂的!

总结:最经典的一句话:我们都在争对错,却忘记了我们所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家长心里的终极目标很明确,确实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可事实上行动上的终极目标却落在了:通过惩罚一再的升级,让孩子感觉更糟糕更痛苦!

二事情将会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父母的惩罚,会有助于事情的改善么?不不,绝不可能!相反,会加速度将事情推向更糟糕的局面。

1恶性循环,更多的报复性不良行为

父母因为孩子犯错产生愤怒,孩子因为父母的愤怒惩罚而产生更多的怨气,更多的怨气催生了更多的不良行为。更多的不良行为又催生了父母更多的愤怒,更多的愤怒,又产生了更升级的惩罚,更升级的惩罚又催生更厉害的怨气,更厉害的怨气又会积聚更升级的报复性不良行为——犯错-惩罚-怨气-报复性不良行为-更狠的惩罚-更多的怨气-更升级的报复性不良行为……恶性循环形成了。

有家长说孩子青春期太叛逆了——请问,这个“太叛逆”哪来的?是你自己给他一点点累加到心里的啊!于是他逃学说谎,沉迷网络疯狂游戏,或者打架斗殴离家出走自残自杀……在平凉家长之家上几期“高质量养育”系列课中,祁祁喵多次强调,“没有父母的恶意惩罚,就不会有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以如此惨烈的方式,以伤敌五十自损一百的惨烈方式,以放弃自己伤害自己的惨烈方式,行报复父母之实!

总结:惩罚就像鸦片,在癌症病人的止痛效果上简直无与伦比。但谁都知道,止的是一时之痛。家长对孩子施予的每一次情绪性惩罚,都是在逼迫自己和孩子服食鸦片——以后呢?有家长想过以后么?你自己的以后,孩子的以后,你和孩子的以后!

2屈服惩罚,破罐子破摔从此自暴自弃

孩子原本会的事儿,原本有的那点自信,在一次次加剧升级的报复性惩罚中,被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冷酷惩罚给压制了扼杀了。

于是,许多事便都不会做了不敢做了。不会做,是因为怕极了犯错;不敢做,是因为怕极了犯错。一个孩子不敢犯错了,意味着什么?一个人从生到死,谁不是一路从犯错中走过来的?

不犯错=不成长!家长们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不论成年人还是小孩子,所有人的所有成长,都是从犯错开始的。可是亲爱的,有谁惊喜地期待过孩子犯错?不期待孩子犯错,就等于不期待每一次错误之后的改正学习和成长!

是啊,家长只图惩罚时候这一瞬的痛快,却不曾细细思量过长远!孩子太小,无力反抗。但他在长大,一天天;而你在老,一年年。孩子宝宝期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的这一天天一年年,是真正的黄金时段啊!是家长们往亲子情感银行中,存储无上限的温暖鼓励陪伴支持以及爱的黄金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以身作则存了无上限的爱与情进去,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便跟着学会了往亲子银行中存储。他年幼的时候,你存的多;你老了时候,他存的多。如此以来,家庭的亲子情感帐户中则永远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与爱。

总结:家长存进去的是以爱为名行权力之实的报复与惩罚,孩子也会跟着学会存这些进去。存着存着,他长大了,到青春期了,他蓄积了太久太久的愤怒与报复,会在某一天被某一件微不足道的琐事彻底激化——压死骆驼的是最后那一根稻草吗?一根稻草而已,轻到一口气都能吹跑,轻到再怎么老弱病残都可以忽略不计,却偏偏把那样强悍坚韧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给压倒了。

三父母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上的困局,通常都是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似的冲突,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怨气积聚的沉默。小时候看电影看故事非得要个谁是坏人谁是好人,没有中间状态。可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难道也要这样非黑即白么?除了炸裂沉默这两端,还有中间的无数种可能啊!

1要让他承担“自然后果”,不要两败俱伤“惩罚扯平”

早上不准时起床就会迟到,迟到了老师兴许要批评同学兴许会嘲笑自己兴许会自责,这就是自然后果。可有些家长,却对孩子实施语言软暴力或报复性惩罚。

“你怎么这样?猪都比你勤快!你太让我失望了!”

“又不按时起床是吧?放学后多做一套试题!”有个家长曾跟祁祁喵诉苦,“你说的‘二选一’办法,一点用都没有!”

“你咋用的?”我问。

我是这么跟孩子说的,她面露小得意之色:“又不按时起床是吧?要么今天放学后多做一套试卷,要么就把‘我保证按时起床’抄写100遍!”

人才啊!祁祁喵真是给跪了!有些不得法的家长是“打一巴掌揉三揉”,您这是打一巴掌之后温情脉脉问孩子:“接下来打你的左脸还是右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葩情况?典型性家长权利欲在作祟哪!只想着惩罚,只想通过惩罚来“扯平”孩子给自己带来的不好感觉不好体验——潜台词是:你让我不爽,我就让你更不爽!

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比如,天气预报说有大雨,家长提醒要带伞,可孩子偏不带。不带伞,一种是被雨淋湿了,受凉了,感冒了,难受好些天;一种是跟同学共用一把伞,或者躲在屋檐下等雨小了回家,这是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突发问题的好机会。哪一个后果都很自然,可有些家长却偏偏要去送雨伞要去接人,对10岁以下的小孩子而言这是应当的,可如果已经是三四年级的大孩子了,家长就一定要学会“硬心肠”,学会“放开孩子”,让他以自己的生命节奏和生活方式前行,让他为自己作出的决定承担自然而然的那个后果。

总结: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不要两败俱伤“惩罚扯平”——该放开手就要放开手,该硬心肠就要硬心肠。家长只有在该放手的时候放开孩子的手,该硬心肠的时候就硬起自己的心肠,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2要陪他耗着“以图长远”,不要揍他一顿“一时痛快”

孩子做错事了,打他一顿最是简便易行的解决之道。其内里暴露的还是家长怕麻烦怕担责任的心态。

有个朋友家孩子三岁多了,还不会自己吃饭,还是妈妈在给喂。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我问。

“孩子不会!”她说。

“为什么不让他学呢?”我问。

“我太忙了,没时间陪他折腾。”她说。

祁祁喵听着,心里真是好难过!是哪,让孩子学吃饭多么麻烦,他会把饭洒的到处都是,会把自己的小脸弄的一团糟会把桌子弄得一团糟会把衣服弄得一团糟会把地板弄的一团糟……那么多个“一团糟”,收拾起来多麻烦啊。最简省的办法,当然是喂他吃!

孩子犯了错,要弄明白为什么错错在哪了,要告诉他正确的是什么教会他怎么做才正确……那么多个“为什么”要回答,那么多个“怎么办”要解决,多麻烦哪——打他一顿好了,简单快捷,而且心理上特别有感觉:我已经管教了孩子,我已经尽了父母的责任!至于他有没有改改到什么程度了以后还会不会再犯,那得看他是不是个成才的。是个成才的,就改了;不是成才货,那也是老天注定的,我已经尽了全力了,我能怎么办?

你当然有办法!比如孩子又瘦又弱又多病,都是不好好吃饭闹的。于是,你挑了合适的时间,在大家心情都好的时候开了家庭小会议,与他约定了吃饭的规则。早餐7点整午餐1点整晚餐19点整,全家人准点到餐桌,用餐时间半小时;用餐结束立马收拾餐桌,餐桌收拾完意味着用餐结束;用餐结束意味着,再要想吃东西就得到下一顿。可是,孩子等不到下一顿,他会找零食吃。可零食按提前定好的规则都给收起来了。找不到零食他就开始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打滚——为什么?为什么?往常不吃饭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美味零食吃,为什么这回连一粒小饼干都没有!

他会越想越委屈,越委屈就闹腾的越是变本加厉。这时刻,你要做的就是“陪着他”。对,只是跟他在一起“陪着他”,再什么都不做,不给他零食,不哄他不劝他。你得硬起心肠看着他饿看着他闹,但你自始至终脾气很好的坚定地陪着他。

也许,往常他闹的时候你拿点零食一秒钟就能把他摆平了。但这次,你兴许要陪他耗上一小时,甚至两小时三小时——孩子这是在试探你,试图破坏既定规则。而你,必须要陪他耗着,耗的结果也许是他连下一顿饭都不吃了,就想饿给你看。这样的结果,是更坏的,而不是更好的——但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需要父母温和地坚定地坚持。这叫什么?这叫黎明前的黑暗。这是每一个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敬畏规则的唯一之路,请注意,是唯一。

总结:父母想赢这一事这一时,就是以父权母权成人权逼迫一个孩子认输。每一个回合,都是你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自由裁量输赢,孩子有赢的可能吗?谁乐意永远的输啊?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而这还,便是孩子要么丧失意志低头认怂,从此一辈子怂;要么是报复积聚奋起反抗,从此一辈子反抗。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父母要赢一时,孩子必输一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muying/640c164df814f9427b06b615.html

相关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