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如何进补?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顺应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如何进补?的相关教程: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肌体虚弱则须补,用补法使人正气充盈、祛病强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就称为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当以食补为佳。食补应顺随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以及人的生理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肌体虚弱则须补,用补法使人正气充盈、祛病强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就称为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当以食补为佳。食补应顺随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以及人的生理特点,进补其味。这样才能做到饮食五味与天人相应,使人体受益,“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
1.饮食进补的基本原理饮食进补(简称“食补”),离不开食物的性能和应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补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指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晶类型等。首先,必须注意合理选择食物,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补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反之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食物多采用单独食用,但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以及营养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食物的这种搭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间或食物与药物通过配伍,由于相互影响的结果,会使原有性能有所变化,因而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食补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补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和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功效;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效果,同时还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两者相互配伍可增强补肝明日之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夜盲症等。
(2)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如经验认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能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蜂蜜、绿豆解岛头、附子毒等均属于这种配伍关系。
(3)相恶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银耳、百合、梨等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就会减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后,又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则前者的温补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在日常饮食中,这类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但是各地习惯不同,而且人们有时可能进食多种食物,所以有时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4)相反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据记载有蜂蜜反生葱、反蟹,海藻反甘草,鲫鱼反厚朴等,但这类情况均有待进一步证实,从人们长期饮食经验看,食物相反的配伍关系极为少见。
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的功效,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较之单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疗价值和较广的适应范围。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其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这就是配伍的优越性,也是食物应用过程中的较高形式。根据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决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还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喜欢在做菜时加生姜、葱、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与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认为是相恶的配伍。如凉拌蔬菜时加入姜、葱或花椒、辣椒一类佐料,因实际上用量较少,主要仅起到开胃、美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2.饮食进补的目的人一年四季都可进补,主要包含有修补和补充、补益、滋补的意思。其对人体的真正含义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或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食物、药物及其他辅助方法,使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补和补充,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根据中医的观点,人的机体只要始终调整在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产生。即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不可一日有停歇,工作劳累、疾病等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发生,因而也需要及时的调补,不能机械地认为只有某节令才能进补,以致延误康复,这就是四季都应进补的原因。
所谓补是针对虚而言的,只要见到虚的现象,都可以补。虚的现象可表现出各种征状,叫做虚证。一般所说的虚证,其内容很是广泛。由于脏腑亏损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常见的虚证有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数种。
(1)阴虚一般表现为营养物质不足而偏于热象,可见潮热盗汗,颧红骨蒸,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夜梦纷纭,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临床上有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脾(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①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营养障碍、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
②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咳痰挟血,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患。
③肝阴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舌红绛,脉细弦数。常兼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等症。多见于高血压、甲亢、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疾患。
④脾(胃)阴虚表现为口舌干燥,饥不欲食,脘痞不畅,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光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患。
⑤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少寐,或伴咽干口燥,入夜更甚,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常兼见心阴虚、肝阴虚、肺阴虚。多见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甲亢、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患。
(2)阳虚一般表现为功能减退而偏有寒象,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苔白或薄白,脉弱无力等症。临床上又可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3种类型。
①心阳虚除了上述症状外,兼见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心前区疼痛,舌色紫暗。常与心气虚同时存在,严重时可伴见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全身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②脾阳虚除阳虚共有症状外,兼见面色不华,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隐痛,喜按喜温,大便溏薄,或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脉弱而沉细。常伴见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消化不良、泄泻等肠胃功能减退性疾病,以及水肿、带下等慢性疾病。
⑤肾阳虚除上述症状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白神疲等症更为明显,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带下清冷。可兼见脾阳虚之症,伴五更泄泻,大便完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伴严重水肿,按之皮肤凹陷不起;也常与心阳虚等症同时并见。多见于全身性衰弱、慢性消化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等疾患。
(3)气虚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症候,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动则加尉,舌淡,脉虚无力。可伴见脘腹坠胀,食后更甚,脱肛,子宫脱垂,或见崩漏,便血等。一般可表现为心气虚、肺气虚(兼卫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类型。
①心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更甚,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心阳虚所见的疾患。
②肺气虚表现为神疲体倦,咳喘乏力,动则气短,声音低怯,面色苍白,舌淡,脉象虚弱。因卫外功能减退,故尚见畏风怕冷,自汗,易感冒等卫气不足的病症。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患。
③脾气虚表现为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不实,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面黄,舌淡苔白。若伴见脾气下陷,可有言语低怯,气短乏力,食后即胀,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脱肛,或子宫脱垂等症。脾气虚不能统血,可见便血,皮肤紫癜,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净。多见于肠胃功能减退,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崩漏等疾患。
(4)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失眠心悸,健忘,唇色淡白,舌淡,脉细无力。可有心血虚、肝血虚不同表现。
①心血虚除血虚症状外,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等症候为主。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习惯性流产等疾患。
②肝血虚除血虚症状外,以眩晕耳鸣、寐少梦多、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雀目、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颤动、爪甲不荣、妇女经量减少或闭经不行等症为主。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夜盲等疾患。
(5)肾精不足症见智力减退,骨骼发育不良,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动作迟钝’骨骼萎软,囟门迟闭,或见“鸡胸”、“龟背”等;成人须发早白早脱,齿摇,健忘,足痿无力,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经闭不孕等。多见于小儿发育不良,成人不孕不育、性功能减退、早衰等疾患。
以上各种虚损病症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并不仅限于某一季节才会见到。因此,对于虚证而言,无论它们在哪一季节出现,都应该及时进补以保持健康的身体。
3.饮食进补的基本特点保健养生的四季食补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营养学”和“饮食学”,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营养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不仅贯彻在运用一般的医疗行为(如药物、针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也充分体现在中医食物的四季补养中。如《千金要方》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指出不注意饮食营养卫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说明了注意饮食卫生对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预防”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重意义,四季食物疗养也是如此。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疗法效果不够满意或失效时,才诉诸药物治疗。如《千金要方・食治》相当明确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医。”《素问》亦强调指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注意不要一味用药物攻伐病症,而应该在用药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否则药物将会在治病的同时损及人体正气。
(2)辨证配食辨证论治(就是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病人的精神、体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施以恰当的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这一原则贯彻于中医的多种疗法中,同样也体现在食物调养中。
多种疾病都有其饮食宜忌,讲求饮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趋于恶化的关键,必须十分注意。在中医的食物调养中,特别重视脾胃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是后天给养的来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对于战胜瘸邪、协调人体阴阳、强壮机体、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地说,大多数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减弱的,食欲大多呆滞,对此必须特别注意;即使是与病症相宜的饮食,也应适当控制,切忌进食过多,反而增加脾胃负担,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复发即所谓“食复”,或引起其他病症。对于虚弱的病人,虽然很需要在饮食上给以调补,但由于其脾胃功能衰减,因而不能以滋腻厚味来滋补,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强脾胃功能。
总之,应根据病人脾胃消化、吸收、运化的功能状态而给予不同的膳食,这是辨证配食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在辨证配食时,要根据病证的阴阳、虚实、寒热,根据《内经》中提出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对虚证,要注意区别是阴虚还是阳虚而给予补养的食品,阳气虚弱者应该甘温益气,以便阳气旺盛,阴精亏损者应该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足;阴虚火旺者宜用甘凉清补(清补的食品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面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麦等),阳虚畏寒者宜用辛甘温补(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鸽、鳝鱼、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红糖、胡萝卜、糯米等)。对于实证,则要辨别是哪种实邪,如病由热邪引起,要给予清凉的饮食(如西瓜、鲜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温热的饮食(如干姜、羊肉、红糖等)。
再次,还要辨明疾病属于哪一脏腑,根据病症所在的脏腑采用不同的饮食进补方法。如《灵枢・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茸;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采、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这种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餐的饮食方法,并非杂乱搭配,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中医五行生克为其理论基础的。例如牛肉、枣、葵等既用于脾病又用于肝病,这是由于甘可入脾补脾,而甘味又可以缓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从而使脾病得以康复。
此外,历代的劳动人民还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补方法,如葱白、豆豉驱散风寒,马齿苋治痢疾,鲤鱼、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以上所举饮食进补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证配食这个食补原则,就能灵活变化,应付自如。
(3)性味辨解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针对疾病的性质,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药有药性,食物有食性,食陛和药性一样,可分为四气(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甘酸咸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药物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即不冷不热之类)。食物之温热寒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如发热时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荠等),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一般属于温热性(如阳虚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
食物之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不同的证有其不同的饮食禁忌。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温性、热性食物;热证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热性食物,应忌辛辣、姜、葱、蒜、烟酒及油炸之类;阳虚宜温补,忌食寒凉;阴虚者宜清补,忌食温热性食物。又如肺结核患者,大多数属于阴虚体质,应禁忌辛辣动火、伤阴伤络的食物,若食之可能引起咳血;水肿病者,必须忌盐,因盐属咸寒之品,可使水肿加重;肝阳上亢之体,应忌进食动风或动火之食物,若食辛辣、温热之物,易致动风升阳,使病情加剧。
食物的五味与治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昧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一般认为:
辛味,具有行气、活血、发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食物多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温的食物则兼能散寒。
甘味,具有和中缓急、补益中气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证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多为甘味(如蜂蜜、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质润者则兼能润燥(如蜂蜜等)。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多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植等)。
苦味,具有宣泄、燥湿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秘结心烦、肺气上逆喘促,以及寒热湿证的食物多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莴苣等)。
成味,具有散结、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硬结、瘰疬等的食物多含有成味(如海带、海蜇、海藻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脏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尽相同,《索问・五脏生成篇》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可见饮食进补与食物的“味”的密切天系,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
(4)责在调和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种性味又各归于不同的脏腑,那么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节制宜忌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则强身防病,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首先,食物的宣忌与正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以及患病情况下的阴阳调和、机体修复、扶正祛邪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指人体应使摄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协调,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健壮。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几味,五味即失去调和,则可由于五味有所偏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易乘虚而入。对于病人而言,五味之调和更要讲究,切忌偏嗜某味,否则将加重病情,变证丛生。这是因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烦心”,从而使人发生各种变证。同样,对食物的寒热温凉,也应注意调和,不宜多食偏热偏寒之食物。
饮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症过程及其恢复期,应当注意某些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不可食。尤其在疾病恢复期,由于人体病后邪气甫去、正气未充,肠胃不胜过度负担,如仍贪食厚昧或饮食过饱,则肠胃复损,病邪复侵,病症可能再度复发,中医所谓“食复”、“病遗”即指此而言。如对外科疮疡,民间一般有忌食某些鱼类、海产等“发物”的说法。
还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将不同性味的食物适当搭配在一起食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黄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强渗湿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鲤鱼,则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产物一般多属寒性,烹调时需加葱、姜等,目的之一就是以葱、姜的辛温来调解水产食物的寒性。此外,还要十分讲究药物与食疗的互相配合问题,即在药疗的同时要注意选择与药疗相宜的食品。中医书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药时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时忌牛肉,商陆忌犬肉,桔梗、乌梅忌猪肉等等。这些经验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值得我们参考、验证。同时,应当注意食物的性味与所服药物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热药时应配以热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故必须尽量避免;服发汗解表药时,要禁忌生冷及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会使药物的发散作用不能发挥,从而影响疗效;服滋补药(如参类、鹿茸等)时,禁食萝卜,因为萝卜为破气、伤气之物,会使此类药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宽中药物时,忌食豆类、油腻食物等。
4.饮食进补的基本方法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过食物与中药配伍,经加工,可以制成体现中医汗、下、温、清等不同法则的饮食,主要有补气益脾法、补血滋阴法、补肾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1)补气益脾法补气益脾法是补气法与健脾法的总称。补气法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脏腑功能、强壮体质等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质和气虚证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湿、益气升陷等功能,适用于脾虚体弱或表现为脾虚证的病人。
①补益肺气法选用补益肺气的食物,或补益肺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以治疗肺气虚证的方法。如选用大枣、饴糖、蜂蜜、鸡肉和人参、党参、黄芪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肺虚气弱,喘息短气,语声低怯,易感冒或汗出等症。
②补益脾气法选用补益脾气的食物,或补益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以治疗脾虚证的方法。如选用糯米、大枣、猪肚、鸡肉、鹌鹑和党参、白术、山药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脾虚,精神困顿,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⑤健脾除湿法选用健脾除湿的食物,或健脾除湿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脾虚湿困证的方法。如选用莲子、芡实、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茯苓、白术和鲫鱼、鳝鱼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脾虚水湿不运,面浮身重,四肢肿胀,肠鸣、腹泻等症。
④益气升陷法选用补益元气的食物,或补气升阳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气虚下陷证的方法。如选用鸡肉、羊肉、鸽肉、鲫鱼、大枣制成饮食,治疗气不摄血证的方法,称为益气摄血法。如选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鳝鱼、墨鱼和黄芪、三七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气不摄血的吐血、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症。
(2)补血滋阴法补血滋阴法是补血法与滋阴法的合称。补血法具有增强机体生血功能,补充血液不足和补心养肝、濡养身体等作用,适用于营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虚及各种失血后之血虚证;滋阴法具有滋补阴液、濡养筋骨、涵敛阳气等功能,适用于阴虚体质或热病久病后阴液不足的病人。
①益气生血法选用具有益气生血的食物,或补气养血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气血亏虚证的方法。如选用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肉、猪肝、羊肉和黄芪、当归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气血两虚之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眩晕心悸等症。
②补血养心法选用补血养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补血养心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血不养心证的方法。如选用龙眼肉、荔枝、大枣、葡萄、猪心、鸡肉和人参、当归、酸枣仁、茯苓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
⑤补血养肝法选用补血养肝的食物,或补血养肝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肝血不足证的方法。如选用胡萝卜、菠菜、猪肝、鸡肝和枸杞、桑椹、何首乌、当归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肝血亏虚,视物昏花,眩晕胁痛,惊惕,手足麻木等症。
④滋阴熄风法选用滋养肝阴、平肝熄风的食物,或滋阴熄风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阴虚风动证的方法。如选用桑椹、黑豆、鳖肉、牡蛎肉、鸡子黄和龟板、鳖甲、白芍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手足蠕动,筋脉拘急,头目眩晕等症。
⑤滋阴清热法选用滋阴清热的食物,或滋阴清热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阴虚阳盛证的方法。如选用梨、藕、龟肉、鳖肉、牛乳、鸡子黄和生地黄、龟板、枸杞、桑椹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阴虚火旺之五心烦热,骨蒸盗汗,潮热颧红等症。
(3)补肾益精法补肾益精法具有补肾气、充元阳、填精髓、强筋骨等功能,适用于肾气不足,精髓亏虚所致发育迟缓、早衰或遗精不育等症。
①补肾滋阴法选用补肾滋阴的食物,或补肾滋阴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肾阴不足、精血亏虚证的方法。如选用芝麻、黑豆、枸杞、桑椹、牛乳、毕乳、猪肾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肾虚亏损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消渴,遗精等症。
②温补肾气法选用温补肾气的食物,或温补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肾气虚弱证的方法。如选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苁蓉、淫羊藿、附子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阳痿,遗精等症。
④填精补髓法选用填精补髓的食物,或补肾益精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精髓不足证的方法。如选用芝麻、黑豆、龟肉、海参、淡菜、猪脊髓、羊脊髓和肉苁蓉、鹿茸、枸杞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肾精亏虚之腰膝酸痛,足膝痿软,须发早白,虚赢少气,发育迟缓等症。
(4)益胃生津法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与润燥生津法的合称。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阴、生津液的功能,适用于津液不足之消渴口干,便秘等症;润燥生津法具有润肺燥、生津液的功能,适用于肺燥津伤,咳嗽咽干等症。
①益胃生津法选用养胃阴、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阴生津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胃阴虚亏或津枯肠燥的方法。如选用梨、甘蔗、荸荠、藕、牛乳、芝麻、蜂蜜和麦冬、石斛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口燥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二十四节气,进补,顺应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jiankang/643ba3bd2f78fb8afd0a221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