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劝说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53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劝说的相关教程:口语交际《劝说》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三单元中的内容。“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教材中编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

口语交际《劝说》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三单元中的内容。“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教材中编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新课标对各年段的学生口语交际有不同要求和实施重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说话有条理,有独到的见解,能作简单的即席发言,并且抵制不文明的用语。基于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在这一节口语交际课中,“说些什么”和“怎样去说”就成了我在备课时关注的主干问题。



一、说些什么



本次口语交际在教材内容编排上提供了几个可选择的案例,有劝爸爸戒烟、劝好朋友不乱丢垃圾、劝陌生人在看戏时不说话、劝邻居大哥哥不玩电子游戏等。这些案例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较易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并能明晰劝说的意义。然而,课堂情境下的口语交际,不能简单地放任自流的说说了事,它必须要有课程的意义。对孩子来说,仍然需要在真实具象的对话情景中加以指导、规范,从一个具体的案例中学习劝说的技巧,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那么,该选取哪个事例作为本节口语交际课训练的主题案例呢?



    在经过对很多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的一番研究后,我决定将这节课的主题案例定为“劝戒烟”。因为在口语交际中,围绕训练主题选用的案例应以能触动学生心灵为最佳。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需要的话题,学生愿意接近的话题,贴近学生内心、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互动的话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其中,身临其境,情之所至,把心里的话讲出来。



    我们以前写过“写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同学都在作文中写到了劝爸爸戒烟的经历。戒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很多同学也都有过劝戒烟不成功的经历。这么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应该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课训练的主题案例。在实际试教中我抓住了这一案例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中我扮演有多年烟龄的陈爷爷,让学生们在劝陈爷爷戒烟的实战演练中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方法,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在第一次试教中,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劝说的积极性在一次次发言中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对这一主题案例的选择我做对了。



二、怎样去说



新课标中提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教学建议中,编者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在教学时要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练习劝说,了解劝说时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劝说。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单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在劝说别人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说出的话容易让别人接受。但在试教后我发现,仅仅将这两个词的意思生硬地告诉同学们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他们仅仅是像查字典似的明确了词语的意思,怎样才能真正理解,这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障碍。



在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发现学生不会灵活地应答,很重要的原因是说话前没有“备课”,没有准备的交际常常会不知所云。那么如何准备呢?我翻看了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调解》,于老师以“这件事该怎么处理,也就是说该怎么调解?如果让你处理,你先怎么办”、“调查清楚了再怎么办”等问题来帮助学生做好“调解”准备。这几个问题就是调解的一种思路呀!有了思路,学生大体就知道如何去说应对的话了。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获得应对的能力。还是这节课,学生有了调解思路后,于老师请一位同学为“赵亮”和“薛志田”调解矛盾,在了解真相之后,于老师以“这个地方很关键,大家认真想想,这里应当怎样规劝薛志田”引导大家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明确了调解的主要任务和思路。这样一来,学生真遇到自己去“调解”也就有办法应对了。



这堂课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伙伴合作,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观看完小叶劝爷爷吸烟的视频后,我先向学生提问“小叶为什么没有劝服爷爷?”,引出劝说的两个重要方法,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以问题“见了陈爷爷,我们怎样婉转地、像聊天似的把话题引到戒烟上来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怎样说、说些什么,才能让别人容易接受。



对于吸烟,学生们只知道它对身体有害,但是缺乏相应的知识,所以在劝说中无法做到“晓之以理”。鉴于这种情况,我搜集了一些关于吸烟的危害的材料,并进行了一些筛选。在模拟劝说前,我让学生先对资料进行通读和选择,找出自己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然后在小组内先练习劝说。在经过“读──选──练”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劝说思路和充分的理由,在接下来进行的模拟劝说中,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材料,把吸烟的危害一条条地运用于劝说中,成功地做到了“晓之以理”。在经过这样的模拟训练后,“晓之以理”这个词已经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体验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学生所言是平常会说的,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在教学结束之后,学生的交际意识、能力等都没有提高,那么就表示教学效果几乎为零,问题就大了。其实,口语交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我在情景模拟劝说的环节之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劝说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话题进行模拟劝说,并在全班展示。这样的安排,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将内化的知识转变为外在的能力,真正学会劝说。事实证明,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劝说的积极性,他们在展示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劝说能力。



三、教师角色



口语交际,它不等同于“听话、说话”的静态的语言训练。而是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交际双方要不断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他们既是听者,又是说者。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因而,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情感的激发者和角色的参与者。



教师是情感的激发者



一个人的心境对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影响。心境不同,表达时的语言就不同,而语气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况,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在设计针对主题案例进行模拟劝说的教学环节时,我先请一位同学扮演陈爷爷,引导学生进行劝说。但试教后发现,这样的安排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把握吸烟者戒不了烟的矛盾心理,不能引领同学们深入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含义,课堂显得索然无味。于是,我将这部分设计改为师生互动环节,我扮演陈爷爷,在角色扮演中润物无声地引导、启发、点拨、评价。这样的反串安排从一开始就调动了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兴味盎然,促进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感悟劝说技巧。



教师是角色的参与者



口语交际是师生共同在有实践意义的情景中进行的活动,教师本身就是交际情景中的一员。在交际中,师生双方都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化为“主角”的地位,将教学的力量关注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学生主动言说的积极性,将学生推到了被动的“配角”的位置,使学生产生了畏惧表达的情绪,自然学生的言说成了猜度教师心意的表达,失去了口语交际的意义。所以,“劝说”的主角应该是“劝说一方”,配角是“被劝说一方”。要引导学生“劝说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劝”。在师生互动的劝说情境中,我担任了“被劝说一方”,即教学的配角,将学生推到主角的地位,让他们担任“劝说一方”。于是在情景模拟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对话变成了学生自觉的劝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当然这还不够,在学生的一次次劝说之后,我还适时地进行“狡辩”,不断地激发学生劝说的欲望,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劝说。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我明白,这节课砥砺的过程,虽然百般辛苦,但是尽管不完美,却是我课堂生命的且歌且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静下心来聆听学生的声音,展开生与师、生与生的真诚对话。虽不见多少“惊涛骇浪”,但“和风细雨”却更加润物无声!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下册,劝说,交际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shenghuo/6614b9f8b1c1d18b1f0c940c.html

相关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