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规则发展的第一特点是?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儿童道德规则发展的第一特点是?的相关教程:第一,认知策略——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评价,是道德情绪发生的前提。3—6岁学前儿童处于自我认识的启蒙阶段。道德情绪是在自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基础上产生的高级情绪。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
第一,认知策略——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评价,是道德情绪发生的前提。3—6岁学前儿童处于自我认识的启蒙阶段。道德情绪是在自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基础上产生的高级情绪。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它是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准,是整合统一个性各部分的核心力量,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在早期儿童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儿童认识自我,学会恰当地评价自我。心理学家阿姆斯特丹的“一点红”实验证明,24个月的幼儿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这时幼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这是个体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表现。自豪、羞耻、内疚、尴尬等道德情绪需要有自我的卷入,它们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情绪反应。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如幼儿能够进行自我介绍,知道自己的喜好、爱憎与愿望,并能够对此做出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够为道德情绪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行为策略——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教育,是塑造良好道德行为的基础。3—6岁学前儿童处于学习和掌握规则并逐步形成规则意识的阶段。遵守规则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积极评价反馈,违反规则则会受到外界的负面评价与批评,前者会让儿童产生自豪等积极情绪,后者则会使儿童产生内疚、羞耻、尴尬等消极情绪。但不论何种情绪,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自豪有助于儿童建立自信与自尊,而适当的内疚、羞耻、尴尬也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情绪体验,这些看似消极的道德情绪有助于儿童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产生补偿行为,以弥补自身的过失。如内疚是一种有益的负性情绪,会在许多方面对个体的动机或行为产生有益的影响。内疚不仅能够促进道德品格和行为的发展,还能阻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增加亲社会行为。可见,学前儿童对规则和责任意识的理解是道德情绪的主要来源,是个体建立道德行为的基础。
第三,情感策略——学会体验与表达情感,是道德情绪发展与完善的必要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学前儿童的情绪体验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儿童能够感受到自豪、羞愧、内疚等道德情绪,是个体情绪水平良好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发展,学会合理表达自身的情绪感受,如快乐、悲伤、自豪、羞愧等,是个体有效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促进人际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儿童认识自我,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通过道德情绪的体验,获得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尤其是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如理解他人感受、倾听他人说话、尊重他人意见等,以及与同伴建立、维持友爱关系的能力,是学前儿童早期道德情绪教育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通过营造一种安全、温馨、和平以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氛围,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影响,在情感交流中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让幼儿对自身的情绪状态有所认识,同时也能够对同伴及成人的情感世界有初步了解,并在成人的帮助下,理解自豪、羞愧、内疚、尴尬等情绪感受的起因和结果。情绪情感是个体在满足客观事物需求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3—6岁幼儿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稳定性和自控性水平还较低,教育者在培养幼儿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情感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幼儿视为主体,在尊重其想法、理解其情绪的基础上,开展道德情绪教育。
总之,新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可以从认知策略、行为策略和情感策略三个方面开展学前儿童道德情绪教育。在儿童初步建立合理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使其正确理解行为规则,形成责任意识,准确感知自身的情绪情感并会合理表达,从而促进儿童道德情绪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最终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并在道德情绪的驱动下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道德,特点,规则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shenghuo/640ffc810e7077122d0b568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