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分享时遭遇挫折和拒绝,家长该怎样处理?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37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如果孩子在分享时遭遇挫折和拒绝,家长该怎样处理?的相关教程: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有必要强求吗?为什么孩子那么不愿意分享?但是有的孩子在分享时遭遇挫折和拒绝该怎么办?说到快乐的分享,我们脑海里总是浮现起其乐融融的画面。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孩子们因为争抢玩具而哭泣打闹

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有必要强求吗?为什么孩子那么不愿意分享?但是有的孩子在分享时遭遇挫折和拒绝该怎么办?

说到快乐的分享,我们脑海里总是浮现起其乐融融的画面。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孩子们因为争抢玩具而哭泣打闹起来。

为什么孩子那么不愿意分享?

有一个概念叫做物权。简单的讲,它就是物品的所有权。

孩子对物品的概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刚出生的小婴儿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任何东西你都可以轻易地从他身边拿走。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你就会发现从他手里把东西拿走,或者要求他跟别的小朋友分享他手中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我意识。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16个月到18个月期间逐渐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对于孩子的认知物权概念社交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在拥有自我意识之前,孩子并不能明确区分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但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后,他就能够清晰地知道,我是一个和外界其他人所不同的唯一的独特的个体。

一旦到了这个阶段,他就会开始强调:我的我的我的我的!

界限概念

在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概念时,我们还需要帮助他理解:什么叫做界限。

分享两条概念:

第一条概念:我的东西,我可以决定给还是不给。

现在正拿在我手里的东西,我可以决定给你还是不给你。我先拿到的东西,我想继续拿着,是被允许的。我想给你,我才会给你。

第二条:别人的东西我不可以随便拿。

现在正拿在别人手里的东西,在对方不想给我时,我不可以去拿去抢。

在一起玩时,如果这个东西是对方先拿到的,已经在他手里了,那么未经他允许,我不可以拿过来。

帮助孩子形成这2条概念,又需要2个必要条件:

第一:重复性,它需要被重复足够次数,才能帮助孩子理解。

第二:一致性。当父母不断去捍卫并且解释孩子对这件东西有拥有权,或者父母不断跟他解释,不属于你的东西,你不可以拿,只有保持信息沟通的一致性,并且达到足够多的次数,孩子才能够渐渐形成这2条概念。

尝试去交换,获得快乐分享的体验

我们建议,并不是直接就让孩子把受众的东西给予他人,而是尝试说:我们能不能交换?

分享,并不是失去,并不是把我的整个世界给你,我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我把我喜欢的玩具给你,而你会把我想要的玩具分享给我。

如果当孩子把玩具与他人分享后,还能得到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可以让爸爸妈妈与我更亲近地一起玩,得到更加高质量的亲子互动,那么就能更加增加快乐的情绪体验。

当孩子能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多地去分享。

我们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怎么办?

在金宝贝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叫做学校技能课,这门课的一个核心发展重点就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分享合作。

在课堂中,指导师会有意做一些有特定场景设制的活动,比如,在艺术环节,可能让三四个孩子分享一盒蜡笔。

蜡笔有红色绿色等,每个颜色的蜡笔只有一支。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个孩子都想用同一个颜色的蜡笔,一个孩子已经拿起来开始画了,另一个正想拿,却发现蜡笔已经被拿走了。

第二个孩子会不乐意:啊我也想要,怎么被你拿走了呢?他会出现一些情绪,可能会哭会表现得很沮丧。

这个时候,指导师通常会怎么做呢?

第一步,指导师会走到两个孩子面前,先对第二个孩子说:宝宝你怎么啦?

第二个孩子可能会说:我也想要蜡笔,但是被他拿走了。

指导师说:所以你想要这个蓝色蜡笔,但是被他拿走了,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失望?

这里,指导师做的第一步就是安抚情绪。

这时,第一个拿走蜡笔的孩子,也可能会有一些心理状态,他可能感受到了第二个孩子的情绪,也看到指导师在安慰丢放,他可能会产生出一些焦虑和紧张。他会想:他们是不是要来拿我的蜡笔?

所以这时,指导师可能也需要安抚他的情绪:

哦!蜡笔已经在你的手里了,你现在还想继续用它,你担心其他人可能会把它拿走,对不对?

也就是说,先让他们两个孩子的情绪,都可以被老师理解。当一个人的情绪能够充分被体谅到并明确地表达出来时,他就会感受更好,更容易放松下来。

同时,两个孩子都很获得同理他人的体验。指导师在和双方沟通的过程中,能帮助孩子理解同理对方的心理感受。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决绝冲突的能力,需要指导师引导示范,并支持他们完成。

指导师会怎么做呢?

他会鼓励第二个孩子:你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此时,第二个孩子可能在哭泣,还不能完整表达自己,指导师会进一步说: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我也想用蜡笔?那第二个孩子可能会模仿老师所说的:我也想要蓝色蜡笔。

指导师继续对第一个孩子说:嗯你听到他说的,他也想用蜡笔,蜡笔现在在你的手里,你可以先用,那你需要用多长时间呢?

第一个孩子可能会说:我要用很长很长时间。

指导师说:你能不能只给我和他(指第二个孩子)看?你需要用蓝蜡笔画哪些地方?也就说,让他的这个“很长很长时间”的表述,能够具体化。

第一个孩子会说:我想画这里蓝色的眼睛,蓝色的帽子,蓝色的手套。

指导师:哦所以你要画的是这样一个区域,那我可以等你把这个都画完。(对第二个孩子)你愿意吗?我们等他(第一个孩子)把他想画的都画完。

第二个孩子可能说:嗯好的,我愿意等,或者不愿意等。实际情况可能很复杂。

我们也许可以帮助孩子达成一个约定:

那这样吧:你需要用很长很长时间是吧?你可以用十下,我数到十,你都可以用。

对于三岁多的孩子来说,十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所以当第一个孩子画的时候,指导师可以引导第二个孩子一起数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

在约定达成时,那就轮到第一个孩子把蜡笔给第二个孩子用的时间了。

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师通过不断引导师范,支持他们完成约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提升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自信,以及心里的愉悦感。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将来在与他人快乐分享时的一个基础。

更大的孩子怎么办?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可能不是在课堂上,可能你的孩子还不到三岁或者更大一些。

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我的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不愿意跟他人分享,我该怎么办?

第二种:当我的孩子看上了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但对方不愿意分享,这个时候我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引导?

刚才我们在课堂里用到的三个步骤:安抚情绪帮助同理他人引导示范和支持,同样适用于这两种情况。

第一步:安抚情绪。如果是孩子不乐意分享,你可以说:你不想给他玩对吗?他直接就上来拿你的小汽车,你感到很害怕不高兴,对吗?

通过这样的表述,有效地帮孩子察觉他当下的情绪,并且也能够感受到我的父母是认同我的,知道我还没有准备好分享的状态。

但如果父母此时说的是:哎呀人家小朋友看上你的小汽车了,你要给他玩呀,你要学会分享呀,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呢?那孩子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

我不被理解,我不想分享,但爸爸妈妈逼我分享。

第二步:帮助同理他人。除了要了解自己心里想什么,也需要帮助孩子理解他人。

你可以说:你的小汽车真的很漂亮,所以小弟弟他特别的喜欢,所以就没有控制,直接就上来拿了。

这样的表述,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对方唐突莽撞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去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欣慰的合理性。

第三步:引导支持。我们建议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和孩子这样说:你可以让他摸一下吗?

“摸一下”可以降低分享程度:玩具仍可以在我手里,我不需要把玩具给他,但是他很喜欢,所以我可以让他摸一下摸两下摸三下。

通过这样降低分享的程度,可能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好一些,同时也能满足他人的一些需求。

再分析第二种常见情况:当我的孩子看上了别人手里的东西,但别人不愿意分享,怎么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我的孩子冲上去就要拿,但是别人马上护住了躲开了,不愿意分享,我家孩子可能就大哭起来支支吾吾的……

那第一步要做的,仍然是安抚情绪。

你可以把孩子的情绪说出来:你很想要是吗?但是小哥哥躲开了,他没有给你,你很失望,是不是?有点不高兴了,对不对?不高兴,所以让你想哭了,是不是?把孩子当下那种失望的不开心的情绪描述出来。

接下去,同样帮助他同理对方的感受:玩具是他的,对不对?所以,他可以决定给你,还是不给你。

在彼此理解的情况下,我们又可以开始第三步:引导示范和支持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小,没有满一岁半,还没有到自我认知的状态,那么当下最有效的方式是转移注意力。

你可以快速把他引导到其它方向,给他另外一个玩具,或者带他到另外一个空间。

他没有看到那个东西,其实他的情绪瞬间就被安抚了,问题可能也就瞬间被解决了。

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一岁半,有了自我认知,你可以策略性地提示他:那你觉得你还可以怎么做?我们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可以跟小哥哥交换?

如果他手里有可以交换的玩具,又会出现两种情况:

1他愿意拿手里的东西跟对方交换,那我们还有继续的可能。

2虽然我看上了别人的玩具,但我并没有准备好把我手里东西跟别人交换。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孩子可能会重新评估情况,会想:我不想跟他交换。那他可能就会决定,当下我暂时不要你手里的东西了,那么问题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那如果孩子说:我想交换的,怎么做呢?你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进行示范。

你可以提问:你会怎么跟小哥哥说呢?如果孩子没有直接找到答案,你可以师范:你可以跟小哥哥说,我想要你手里的小汽车,我这里也有一个小汽车,我可以跟你换吗?

让孩子模仿我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让他表达自己具备交换的基础条件。

把话说完了以后,仍然需要等对方的一个反馈。他需要知道,当他不没有拥有这个物权的时候,决定权在对方的手里。

哪怕他已经给出了我可以交换的这样一个条件,对方仍然有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权力,所以对方可能会说好,我们交换。

好,那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愉悦的体验了。但对方如果说不我不愿意跟你换。这个时候可能对我的孩子就是一个被拒绝的体验,一个挫折的体验。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体验之下,我的孩子可能又会经经历一个情绪,一个负向的情绪。

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回到第一步安抚情绪:

你特别想要是不是?你都已经愿意拿你自己喜欢的小汽车跟她去交换了,他仍然不愿意把手里的汽车跟你分享,这是你更失望了,你很不高兴,对不对?

之后,仍然需要帮助他去同理对方的感受:小汽车是他的,也非常非常的喜欢,而且你看到他正玩得很开心。他没有准备好要分享给你。

你可以帮助孩子同理对方当时的感受,接下去仍然可以示范,看对方是否愿意降低分享程度。

你可以和孩子说:也许你可以问小哥哥,我能不能摸一下呀?孩子可能就会模仿你的方式去问:我摸一下可以吗?

好吧,哪怕是摸一下,对方仍然会有两种不同的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如果对方同意,那对我的孩子来说,也就解馋了。

但如果对方不同意,说摸一下也不可以呢?

这时,对我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体验了,可能会开始大哭。

所以,再一次回到安抚情绪的过程。你可以说:哦,交换他也不同意,摸一下也不同意。你一定很失望,很不开心。

第二步,同样再次帮助同理:小哥哥真的还没准备好把玩具分享给你。太遗憾了,是不是?

第三步,继续引导示范支持:我知道你很难受,妈妈知道你当下想哭一会儿。来,妈妈抱一抱,抱一抱。

对孩子来说:虽然我处于这个不能如愿以偿的环境里,但至少我仍然可以感受到我妈妈对我的理解,我妈妈对我的爱,我妈妈给予我的高质量的互动和陪伴,仍然可以让我感受到安全,让我的内心富足。

虽然孩子今天没能完成一次分享,但这为他将来的分享过程,为他未来发展各种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同理心沟通力抗挫力……都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如果孩子在分享时遭遇挫折和拒绝,家长该怎样处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muying/644fc4b7e16680314c0453d9.html

相关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