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无隔阂相处有什么方法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93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家长和孩子无隔阂相处有什么方法的相关教程:家长该怎么和孩子良好相处?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维持,那么如何和孩子无隔阂相处?如何和孩子无隔阂相处有什么方法吗?一开局,吵架前的妥当准备吵架前的准备至少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人数,二是距离,三是高度,四是

家长该怎么和孩子良好相处?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维持,那么如何和孩子无隔阂相处?如何和孩子无隔阂相处有什么方法吗?

一开局,吵架前的妥当准备

吵架前的准备至少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人数,二是距离,三是高度,四是离场。

1人数

吵架前清场原则:吵架的当事人只能是两个人,孩子+妈妈孩子+爸爸爸爸+妈妈等,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非当事人,必须全部离开。

清场原则是:谁主张,谁清场。比如妈妈准备率先破冰,计划好要和孩子吵一架,那么,妈妈就必须担负起清场任务。被清场的孩子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等第三人必须全部离开。

清场注意事项:一是非当事人的离开,不是躲进自己房子里的那种离开,而是直接离开家;也不是潜伏在家门口的那种离开,是离开小区。二是离开之后,必须严格遵守约定时间,比如当事人约定好了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到点以后才能回来。三是清场原因及说服工作,全部由妈妈承担。

“主张人”孩子优先原则:比如某一个家庭成员看见了这篇文章,而且接受了通过吵一架重新创建亲子亲密关系这种方式,并且在家庭小会议上提出来了。孩子一听,立马兴奋了,要求自己作“主张人”,与此同时,爸爸妈妈都想当“主张人”,这时候,孩子是有无条件优先权的(爸爸妈妈可以轮换到下一次)。孩子既然成为了“主张人”,那么清场工作就必须由孩子全部完成,被清场的一方不论是爸爸或妈妈,都不要轻而易举让孩子达成目的,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劝服难度,故意表示想要留场旁听等。通过增加难度,一是可以让孩子更加慎重对待这一次非同寻常的沟通渠道创建游戏。二是可以使孩子通过想方设法劝服其他家庭成员离开这个过程,体验到成就感掌握基本的沟通方式。

诸如此类,如果是爸爸和妈妈之间准备吵一架,以重新创设夫妻情感沟通模式,那么,主张的一方,就必须承担劝退其他非当事人的任务。

2距离

吵架前的准备是否妥当,直接决定着主动发起的这一场吵架,作为家庭成员之间新沟通模式的渠道创建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达成。除了人数,第二个重要条件是距离,空间距离。

社交距离原则:家长和孩子之间,必须隔着一个办公桌那么远,相当于1.2-1.5米之间。为什么要强调距离呢?常规来说,根据交往双方人际关系及所处情境不同,会有四种自然而然形成的自我空间范围: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强调吵架双方当事人的距离,是为了从心理意义上把孩子与家长之间血缘至亲的亲密感给拉开,通过人为拉开的距离形成一个客观的容易产生尊重气场的社交距离。

疏而不离原则:亲密距离本身,是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的亲近,是能相互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这很不利于“吵架”这个事情的顺利进行。一是容易让孩子有压迫感,会被传统文化的孝道尊敬父母威权等无形捆绑,放不开;二是容易使爸爸妈妈陷在“家长”身份中出不来,容易情绪失控,或以家长身份压制。而社交距离本身,会将两个人从“亲密无间”的固有情感关系和心理体验中给拉出来,拉成隔着一张办公桌那样的关系。疏而不离原则:即,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是真的隔着一张桌子,两个人之间必须是空荡荡的,什么也不隔的,方便于彼此看见对方从头到脚任何一个小动作任何一个小表情。

3高度

高度,这点强调的是什么呢?人们常说,家长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蹲低身子意味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看见孩子眼睛里看见的那个世界,体验孩子能够体验到的那些现象和心情。

孩子“高上来”原则:祁祁喵需要强调的是,在创设吵架情景时,这个高度不是让家长蹲下去,而是让孩子高上来。怎么个高上来呢?找一个凳子或者茶几,让孩子站上来。孩子站上来之后,眼睛能够和大人平视,就表示这个高度是合适的。

“危险”平抑原则:为什么要强调孩子“高上来”呢?因为孩子站在高处,就意味着危险。孩子危险时候,大人肯定是要分出一半儿的心提着吊着看着。只剩下一半心的大人,就很不容易情绪失控,因为生怕吓着孩子一不小心给掉下来,这就确保孩子不论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大人都不会瞬间情绪飙升,或借“家长”身份以势压人。这个设定就是为了“利用”家长对孩子的爱,利用“天性之爱”实现家长与孩子之间“这一刻”士气和心理上的完全扯平,进而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

尊重原则:有些家长常说自己很尊重孩子——其实这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家长和孩子之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然而,当孩子处于危险状态时,家长是确实能够小心谨慎心平气和的。

安全注意事项:当然,不是真的要让孩子有什么危险。切切,一定要注意凳子稳定性凳面大小等,最好是有小粗腿的那种正方形茶几。

4离场

双方当事人必须事先有约定,且承诺任何一方不得先行离场,哪怕多么生气多么愤怒多么气急败坏,都得把这一场架吵完,吵到最后一个环节双方同时同意结束,才可离场。

以上吵架前的准备工作,一是人数,二是距离,三是高度,四是离场,其中任何一项没有约定好承诺好,这一场还没开始的吵架,就可以提前收官,大家该干嘛干嘛,或者洗洗睡吧,或者心情和时间都合适的时候,重新开始。

二高潮,吵架时的正确姿势

吵架前地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正式开吵!

请注意,一场吵架式沟通的真正高潮来临了。在此期间,孩子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但家长不可以。家长必须自始至终保持足够地清醒,必须自始至终严格遵守吵架高潮的两个:一是绝不打断孩子说话,二是一次只解决一件事。

1绝不打断孩子说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我哺华安足足哺了一年,到现在,看见别的母亲解衣哺乳,我还忍不住驻足贪看,看那肥肥的小手抚摸着丰满的乳房,看那婴儿满足恬适的小脸,看那母亲低头的温柔,啊,我神为之驰,真想再来一次。”

这才是一个母亲一个父亲真正应当给予一个独立新生命的态度,像龙应台对自己孩子一样平等地欣喜地敬畏地态度。只要孩子愿意参与并积极发起这一场吵架,家长就偷乐去吧!毕竟,孩子有这个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打开沟通渠道的愿望,有这愿望,双方心门为对方敞开,就有机会不是?难道真等到双方之间疏离隔膜冷战终至再也无任何话可说,家长哭都没地儿哭的时候么?

孩子也许在刚开始时候完全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开始,不知道怎么进入角色。这时,家长就必须要不着痕迹地引导。比如可以用特别夸张地语调和超大幅度的动作,把孩子平常最讨厌的家长最常说的那些话重复一遍,简单说就是“挑事儿”。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许多个能在最短时间把自家孩子惹炸毛的秘方儿,就尽情地用吧,把孩子真的给惹毛惹生气惹到冲你开始吼最好——当然,孩子可以吼,家长不可以。家长半边心操心着孩子安全,半边心全神贯注倾听孩子在吼什么,注意孩子的语气表情动作等等。只是注意观察注意听,绝不是时刻想着去矫正控制或收拾孩子。

家长只要时时刻刻跟随着孩子,跟随着他的思想精神和话语,跟着跟着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参与其中,可以毫无负担地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最真实地委屈担心辛苦和盼望,达到这个程度,恭喜你:这一场无比默契无比和谐的双人舞,将迎来你和孩子生命中又一次全新的生枝开花和深度连接,就像回到当初他刚刚来到人世间时候那种全然地欣喜全然地连接全然地幸福,你们的亲子关系将达到一个全新境界,隔阂与坚冰,就此消融。

2一次只解决一件事

有些家长和孩子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同一时间之内要做好几样事情,一次沟通就想着解决许多个问题。这是很忌讳的,就像小学课本上那只小猴子掰苞谷似的,肯定会抓一个丢一个,到得最后,时间费了心血花了,却哪哪儿都不成哪哪儿都不顺,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主因:一是焦虑,二是注意力不集中。这牵扯到的方法和心理原因很多,今天没法展开说了,以后诸期继续。

比如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一边做功课,比如家长一边接电话一边抠脚丫一边想着今天在单位被领导训了被某个同事甩脸子了……类似这些坏习惯很容易导致敏感忧虑焦虑不安等情绪。而这些情绪,无可避免地会招来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是这一场“吵架式疗愈”过程中最忌讳的。

最正确的做法:吵一场架,只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要解决孩子做作业磨蹭的毛病,那么就只能就这一件事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关于怎么才能不磨蹭或继续磨蹭的好处坏处怎么才能把作业做快做好之类脑洞大开的想法说法做法都可以吵出来,比如飞去某个星星上找个小王子回来养着当私人教师发明一种神奇电波把书页哗一扫就全装脑袋里去之类的,或者是爸爸妈妈逼得太狠所以不想做报复爸爸妈妈故意不做讨厌老师所以不做不会做所以不做等等……总之,吵一次架,只解决一件事;解决这件事的时候,不要狗娃子拉抹布一拉一串连。心平气和说也罢,气急败坏吵也罢,中心永远只有这一件事。两个人全力聚焦一件事,就不会出现“鸡同鸭语”“对牛弹琴”之类表情达意不能到位的误会隔阂和障碍。自始至终聚焦于一件事,双方更容易与对方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容易一起同欢喜共悲伤——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很理想的境界了,真正是吵出了“倾诉”和“倾听”的双合拍。

三收尾,吵架后的反思整理

吵架吵到这个程度,基本上算是皆大欢喜了,双方收获多多情感体验多多,家长和孩子会不会想:还不错啊,是该结束了吧?

不,不!最重要的环节,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吵架式亲子关系疗愈与创建的收尾工作——吵架后的反思整理。这个环节非常非常重要,亲子关系能不能真正破冰,能不能为以后无阻碍沟通创建一条“高速路”,最重要的就是这第三个环节的反思整理和总结。

这三个环节的重要性,就像吃完饭必须要立即洗碗一样。一顿饭的程序是做饭吃饭洗碗。洗碗这个程序如果在这顿饭时候给忽略了,那么下一顿饭的环节就不是从“做饭”开始,而是从“洗碗”开始。试想想,如果你每一天的三顿饭,每一次要临做饭前一进厨房看到的都是满屋狼藉,你还会有美好心情去做可口饭菜吗?

1一次只解决一件事的那个目标是不是明确?

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是所有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如果没有预先设定目的地,我们开车出去,是不是会乱套?选哪条路?往哪儿开?怎么开?……古人眼睛为“目”,箭靶的中心目标为“的”。射箭就是为了射中目标,这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是故,人类的某些具体动作就转化为了抽象的概念——即“目的”,单从“目的”这个词地来源,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有没有目标对一件事的成败是何等重要。

这一场有预谋地吵架,既然是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即那一件要解决的事是什么?

2家长有没有违反吵架原则?

一场高质量的吵架,过程不论有多么曲折和痛苦,但结果一定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换。而这种心与心之间的连接,必定是通过家长时时关注孩子用心倾听孩子不主观评判孩子不刻意做作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但凡家长犯了以下三个毛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使一场高质量的吵架式疗愈及亲子亲密关系创建,演变为一场真的吵架或秋后算账式的折磨。

一是不记仇。在吵架过程中,孩子不论说了什么,过即是了,家长绝不能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旧事重提,除非孩子自己主动提起以表示他的小得意,这时候家长可以故意示弱,做着讨巧可爱地小动作并配音说:“我可怜地小心脏哦!”

二是不加压。即宽容,宽容包括“不记仇”的意思,但其本身比“不记仇”的涵盖面要广很多。所谓宽容,就是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生活过程中的过失过错,都要采取适当的“减压政策”,而绝不是“加压”。比如“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比如“君子和而不同”,乃真正的宽容。

三是不“盲听”。倾听是接受言语与非言语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请家长一定要注意到这一句话里的要义,这是国际倾听协会给“倾听”这个行为下地最精准的定义。即,倾听,除了要用耳朵“听”对方的语言信息,更要用眼睛“看”对方的非言语信息。比如有人跟你说“滚蛋!”你的反应是什么?是愤怒地回脚踹?还是听话地温柔“滚”?你要作出哪种反应,当然跟这两个字本身关系不大,是跟说这两个字的人是谁音调高低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其他非语言身体信息等等有关系。冲你恶狠狠地大吼一声:“滚蛋!”冲你轻柔绵软地一声“滚蛋”,那能一样么?

3吵到最后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高质量地吵架结局必当美好

吵架还讲究个大团圆结局么?当然。高质量地吵架,中间的过程也许有许多纠结愤怒痛苦或者得意美好会心,其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双方相视而笑或哈哈大笑。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一次吵架事件从开局到高潮,再到收尾反思,整个过程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达到了最初地预期目的解决了最想解决的那一件事情。总而言之,吵出了质量,释放了负面情绪,创建了情感连接,找到了问题实质,探索了新沟通途径——即:达成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

如果没有达成大团圆结局的话,肯定就是前面两大环节六小环节的某一处出了问题,就要从头去比对寻找。找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大人和孩子背对背坐,各人拿一张纸,将自己感觉最不好的地方写出来或画出来;第二个,两个人面对面席地而坐,坐得很放松,膝盖和膝盖可以挨着的那种亲近距离。然后从头开始重新表达,双方眼睛对着眼睛手握着手,真诚地客观地描述自己的“那个不舒服”,不用管什么环节和步骤,只管将自己的“那个不舒服”一股脑儿表达出来就可以。这种无遮拦地无拘束地表达,会让双方潜意识发生彻底地逆转:由原来的反对拒绝逃避等态度和行为,转化为被赞成被接受被欣赏,进而下意识将赞成接受欣赏这种美好感受回馈给对方。

聪明的你,瞧出来没?“如何和孩子无隔阂相处?赶紧吵一架!”究其实质,就是与孩子一起互为主角,共同出演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小电影。生活如戏戏如生活,有能力把生活与戏漂亮地结合,则家庭内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也罢,家庭外的职场人际社会人际也罢,都将无往而不利。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家长和孩子无隔阂相处有什么方法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muying/643b8d3ced8e274702013524.html

相关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