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因为他们过的是假生活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因为他们过的是假生活的相关教程:最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说自家4岁的儿子有颗「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前几天,闺蜜也唉声叹气地说她女儿「玻璃心」:搭的积木房子倒了,立刻气急
最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说自家4岁的儿子有颗「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前几天,闺蜜也唉声叹气地说她女儿「玻璃心」:搭的积木房子倒了,立刻气急败坏地大哭;跟小朋友比赛玩游戏,没拿第一就哭着说再也不玩了,「受到一点批评就生气,遇到一点挫折就逃避」。
所谓「玻璃心」,就是说人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样,稍有不顺就会变得粉碎。
孩子心理脆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提供的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前,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孩子多是多动症之类,情绪问题很少。但到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者就已经达到四分之一,最近几年更是接近三分之一,经常有孩子倾诉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大多数玻璃心的孩子,都是遭受两头挤压的「三明治孩子」——一头是家长在往上捧,另一头是家长在往下压。双重挤压,让孩子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
有人说,如今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
自从赏识教育兴起,我们给孩子太多赞美了。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他:「宝宝真聪明!」会背唐诗后,人人都竖起大拇指:「长大一定是个读书的料!」
赞美过多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禁不起一点儿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
另一方面,孩子又承载了太多的重托与厚望。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都给他,这六个人也都会对他有期望。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不止幸福,更多的是压力。
除此之外,随着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今天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是空前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开始学英语珠心算了。上学以后,作业白加黑五加二,没完没了。每次考试排名就像高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今天的中国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
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过高的期待,则让孩子面临着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愿景,和难以回报的父母恩德,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与失落自责与自怨。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热忽冷,让孩子幼稚的头脑天旋地转,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捧杀和碾压,都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敌。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才是培育孩子抗挫力的沃土,滋养孩子自信心的春田。
只有跳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他才能够建立「大脑自信」。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孩子需要试错,大量主动频繁地试错。没有比试探和出错更加有效的成长路径。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
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却被老师阻止了。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这个孩子在多次试错后终于打开了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纠错,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增进自信的过程。
相比之下,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讲的一个故事则具有另外一种启发意义。
他小时候,有个同学叫「菜包子」,其父是领导,这孩子四处放风自己的棋艺如何高明,他让「车马炮」三子,都能杀得他父亲以及父亲的秘书丢盔弃甲。结果到同龄人中一比,他只会哭,因为在班里下棋,他谁也下不过。
将生活还原成现实,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踏入更多未知的地域。每一次的细小的成功瞬间和微妙的失败片段,都将帮助他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那时他将收获自己应有的自信——经历过骨折的人,一点点皮肉伤能算什么?
一位华裔妈妈在网上吐槽:在日本上学的4岁儿子经常被班里的一个孩子欺负,每天都会挂伤回家,要么额头出现擦痕,要么腿有淤伤,妈妈非常心疼。
华裔妈妈以为老师不知道,到学校将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的回答让她很吃惊:「是的,我知道你儿子跟别人打架,并且你儿子占下风。不过请原谅我们不能阻止,因为这是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处理冲突,而不是通过家长或老师来解决。我们对待其他孩子的冲突也是如此!」
「如果被打伤了或者发生严重的后果怎么办?」
「当我们发现他们可能会发现严重后果时,就会让他们停止。但我们不会从一开始就阻止,过早地介入,那样孩子只会依赖大人和老师,并且学不会自行处理冲突。」
慢慢地,这位华裔妈妈发现不少日本家长也持有相同的态度。两个孩子打架,他们只是站在一旁看,不帮忙也不阻止,除非孩子出现了危及安全的行为,大人才会喝令孩子们停下来。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日本的孩子们大多能自行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不需要大人帮忙。
在日本人看来,孩子争执打架的过程,也是锻炼应变力和抗挫力的过程。孩子需要动脑动手,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并选择最佳应对策略。如果打输了,就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处理孩子打架这个细节,反应了日本教育的深层次逻辑: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与日本相比,当孩子打架,中国的老师和父母更多的是保护和阻止:「住手!」「干什么!」「不许打架!」刚发现苗头就制止,孩子就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机会,也就不能发展出良好的抗挫能力。
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上大学,送孩子报名那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愿有人待你好,免你四下流离,无枝可依。愿有人伴你行遍天涯海角,不离散。」
父母都幻想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理想化的世界。那里是世外桃源,孩子不用担心来自同伴的压力不会被同学欺负没有危险的陌生人远离疾病和死亡贫穷与犯罪。
没有父母希望孩子遭遇不幸,但我们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实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肩膀与意志。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要能经受住世界带给他们带来的头破血流,必须从一次又一次小小的「受伤流血」开始。生病才能产生抗体,受挫才能造就韧性。
愿每位父母都能给孩子保留最真实的生活,就像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自己孩子的毕业典礼致辞中说的:
在未来的岁月里,
我希望你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
这样你才会明白正义的价值。
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
那样你才会懂得忠诚的重要。
很抱歉我这么说。
我还希望你会时常有孤独感,
如此你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理所当然的。
我再次地祝愿你不幸,
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角色,
并能明白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
别人的失败也非天经地义。
当你偶尔遭遇失败时,
希望你的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幸灾乐祸,
如此你才能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性。
希望你会被别人忽视,
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倾听别人的重要性,
同时希望你有足够的同情心去学习同情。
不论我愿不愿意,
这些迟早都会发生。
而你是否从中受益,
取决于你能否参透人生苦难所带来的价值。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因为他们过的是假生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muying/6438a644199c070c0e06c03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