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中的心理需求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89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不听话”中的心理需求的相关教程:“今天,孩子到底怎么了?”曾经可爱温顺讨人喜欢的小家伙怎么就变成了自私霸道无理取闹的陌生人?而我们的容忍劝说,无休无止的担心,怎么使情况看起来更糟糕?其实,当我们换一种思路去“破译”孩子的行为,会了解

  “今天,孩子到底怎么了?”曾经可爱温顺讨人喜欢的小家伙怎么就变成了自私霸道无理取闹的陌生人?而我们的容忍劝说,无休无止的担心,怎么使情况看起来更糟糕?其实,当我们换一种思路去“破译”孩子的行为,会了解到孩子偏差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需求。作为父母,要改变孩子,有时需要先改变自己。

  专家:王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妈妈跟我玩嘛!”

  雪儿4岁了,在幼儿园里不怎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只有一个叫丹丹的朋友和她玩得比较好,若是丹丹哪天没有来,她就会自己坐在小板凳上一整天不说话,看着其他的小朋友玩。可是回到家,雪儿却十分喜欢缠着我:“妈妈给我讲故事嘛!”“妈妈跟我玩嘛!”劳累了一天,我还要一边忙着做家务,一边应付她:“好好,雪儿,妈妈待会儿跟你玩。”“不嘛,妈妈你现在就跟我玩。”雪儿腻在我身边,不停地哼哼。我终于忍不住了:“玩,玩,玩,你就知道玩!你不看我忙成这样!烦不烦人!”雪儿看到我发了脾气,小嘴一咧,“哇”地哭了起来。听到雪儿的哭声,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嗓门一下又高了八度:“哭!有什么好哭的!”

  分析:

  信息沟通的过程是传递者经过选码将自己的感觉表述出来,接收者通过译码获得对方的信息。

  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在孩子成长的动力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归属感和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对孩子而言,家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团体,父母的认同尊重接纳是孩子自我价值形成的核心。孩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首先可能采用建设性的行为,如表现优异学习优秀体育好乖巧可爱等;如果这些行为不能成功,孩子们就会采用破坏性的行为来达到目的,如骚扰懒惰磨蹭反叛固执抗拒不当行为无助等,以此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坐不住的叮当

  我家叮当5岁了,性子特野。瞅见什么新奇的玩意儿,他都会迫不及待地拿到手里,没一会儿看见什么别的东西了,又会扔了这个去拿那个。我经常得跟在他身后一路收拾。更要命的是,他在幼儿园里,也是“顽性不改”。老师上课,他东瞅西看,听到窗外有小鸟叫,马上跑过去;看到什么好玩的玩具,马上过去拿,甚至别的小朋友手上的东西,也伸手就拿,弄得小朋友哇哇大叫:“老师,叮当抢我玩具!”老师为这件事情很头疼,老是跟我数落。我也十分头疼,回到家里,磨破了嘴皮说他,可是一点用都没有,他还是我行我素,没一点儿改观,真让人伤透了脑筋。

  分析:

  “喜新厌旧”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什么新鲜好玩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这是孩子好奇心的天性使然。而对于一些小小孩,他们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注意力还很难长时间集中,本身就处在“坐不住”的阶段,偏偏被贴上了“顽性”的标签,实在很是无辜。

  每个孩子都会期待从团体中获得一席之地和归属感。在这种心理需求下,可能有一些孩子会通过不良行为达到吸引注意争取权利的目的,而父母和老师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惯而不自知。

  老师的讲道理,父母的发脾气,最终都不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与其事后对孩子发脾气,不如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新玩具,看到新玩具时,还要看到它与环境其他人的关系。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不听话”中的心理需求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muying/64226c1c34e7ba80950b4d2d.html

相关推荐

    分享到: